分享学堂 SHARED
| "莫言热"折射中国文学翻译暗淡现状
随着莫言获诺贝尔文学奖,实现中国籍作家诺奖“零的突破”,中国当代对外文学翻译问题再次引发社会热议。是谁翻译了莫言作品?这些译本的海外影响究竟如何?莫言作品的翻译版又是如何虏获瑞典文学院评委“芳心”的?未来,中国当代文学的对外文学翻译传播之路又当如何规划?
如果没有非常优秀的翻译家把作家的作品翻译成外文,必然会影响作品在国外的传播和影响力。翻译工作至关重要。就翻译而言,中译外的文学翻译队伍阵容仍不够强大。文学作品的翻译难度大,对译者的水平要求高。译者不但要对作品文化背景有深入了解,还要有深入的生活经历。
目前,中国作品译介主要由一些汉学家承担。而遍数欧美文坛,从事翻译工作、够水准的汉学家不到20人。因此,不少国家翻译中国文学作品都不是直接从中文翻译,而是从其他语言的版本转译,这样往往使译作与原作相差甚远。另外,由于当前翻译报酬偏低,出版社出于商业利益考虑又不能容忍十年磨一剑般的翻译进度。因此翻译质量必然大打折扣。
中国文学的对外翻译,归根结底需要依赖一批精通中文的外国翻译家与学者。作家徐坤说,如果中国作家能与这些外国翻译家进行有效沟通,形成合力,将既有利于外国译者快速锁定有价值的中国作品,也有利于中国作家深度了解别国的读者心理。